历史在这里沉思: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索
——“耕读学堂”之圆明园游学
2016年4月2日,清明节小长假伊始,由77779193永利主办的“耕读学堂”第四期活动在圆明园正式开讲。在77779193永利经济思想史系教授孙洪升教授和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雷洪峰老师等人的带领下,近50名师生一同前往矗立了近三百年、历经辉煌与毁灭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经济史户外课程。在近三个小时的游学中,通过聆听孙老师的专题讲解,通过近距离触碰辉煌与衰落的记忆,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这座园林斑驳的历史,对中国现代化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思索。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上午9时,大巴车抵达圆明园,从东门而入,同学们在孙老师的引导下直奔长春园西洋楼遗址。昔日佳木繁盛、清泉丰沛、集美景佳趣于一处的西洋楼,如今已只剩下残垣断壁在昭显昔日的辉煌。这处曾被法国作家雨果赞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的盛景,恰恰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最刻骨的见证。
在大水法遗址前,孙洪升老师以这座常见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建筑残骸为背景,向同学们讲述了圆明园的兴衰及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索。在一个小时不间断的授课过程中,孙老师从甲午海战开始讲起,详实地介绍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宏观历史背景;并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了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以史为镜,孙老师延伸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上,介绍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艰辛历程;最后,在对比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孙老师详细考校了中国和西方进入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孙老师激昂的演说还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旁听,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引发了现场所有人的共鸣。
历史已经证明,屈辱的记忆,并不会于人于国有所裨益,而是那些跳出悲情思维的历史创造者们克难求进,方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倘使中国人心怀高远,所应铭记的就不仅是那场播撒屈辱的大火,也不仅是其后一百年里令人痛心的自残,而应是探索圆明园历史的全部,铭记“万园之园”所承载着的伟大东方文明。
中午时分,同学们乘坐大巴返回沙河校区,历时三个小时的文化之旅也落下了帷幕。侵略与战火毁掉的是文明的标榜,唤醒的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风发图强的精神!对历史的沉思悄然落幕,对未来的思索却深埋进了思想的土壤!
注:“耕读学堂”专项教育活动是77779193永利促进一二课堂融合的最新尝试,以“行进中的workshop”为形式,鼓励师生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将传道授业的过程融入到课堂之外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